国内统一刊号:CN34--0801/(G)
|
|
化院的传说中早就有这样一位女神:文可以凭成绩傲立于高手之林,武可凭技术在绿茵场所向披靡,还收获了爱情的幸福,并已与心爱的人订婚……这位同龄人眼中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就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郭奖获得者邓炜婷同学。
我是一个普通人
选择进入科大学习时,邓炜婷抱着最为纯粹的初心:“来科大就是想要好好学习的。因为想读科学,我就来了。我一直想当个科学家。”
身处英才班,面对大学课堂大密度的知识灌输和宽泛的课程讲解,让她在起步阶段就挣扎起来,爆炸式袭来的知识造就的是一段艰辛又痛苦的过程,这让她有些不适应。但通过寻找补充材料帮助自己过渡、向同学请教的方式,她逐渐习惯了这种忙碌与辛苦。“我是个普通人,一直在众神之中苦苦挣扎,已经习惯了。”激烈的竞争不但没有消磨邓学姐的意志,反而炼就了她愈发乐观的心态:“就是保持平常心吧。大学只是个过渡阶段,人生的路还很长。那些压力都是自己施加的,会把自己束缚住。”她咬牙扛过这种种挫折,让自己在历练中不断成长。
从课堂到实验,邓炜婷注重学以致用,在明晰理论的基础上动手,帮助自身强化专业知识。因此,她在大二具备有机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进入了有机实验室,又在大三掌握专业课的同时转入了高分子实验室。谈到出国,学姐表示:“刚开始是被灌输的思想,因为成绩好应该出国。”逐渐的考察让她发现,出国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走向梦想的方式,也意味着更多机遇:“现在大学引进人才大多要求有海外经历,如果出国学习,或许我离科学家的梦更近一步。”大二的暑期交流让她感受到了国内外的差别:相比而言,国外实验室更注重安全,时间安排上更规律。做实验更注重的是“想”而非直接“试”,在考虑多种因素之后再谨慎操作,因此成功率比较高。种种因素的推动,让她坚定决心出国深造。
正是在自身与周遭环境的不断感染与激励下,为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邓炜婷在不断追寻中选择了科研之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女足,深爱的大家庭
邓炜婷认为,加入过多的社团就很难统筹时间、兼顾学业,与其这样无法坚持又束缚自己,不如只把一个社团的工作做好。化院女足就是她那“唯一的社团”。
对足球的喜爱源于高中时对足球可遇不可求的憧憬:“那时候没有女生踢球,我就绕着操场跑步看男生踢,心里很想自己上场。”进入科大,邂逅女足,她一下子就找到了归属感,加入球队一呆就是四年。
“踢足球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还可以认识学长和学妹。女足是一个很温馨的大家庭。”在这个集体中,大家相互关心为彼此排忧解难,球队总是笼罩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队员十分融洽。“球队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教我学会配合,”四年巾帼杯,四年的坚持,磨练个人技术与相互合作并重,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无论是友情、爱情都有了很多收获,“球队给了我很多心灵上的成长。”
科大,我的母校
问及求学科大,邓炜婷说:“如果让我重新高考,我还会选科大。”没有具体理由,只有一种情怀聚积在心间,复杂又不可言说。这是科大,她梦想出发的起航点。在这里,她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一帮一、春蕾计划、国际夏令营,都有她的身影;在这里,她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积极参加团支部活动,参观南京大屠杀博物馆和小岗村,红色精神就这样逐渐浸入血液。她不为学分而义务回高中宣讲,只为“保证至少还有一点科大的声音”;她给贫困山区的学生寄去英文读物,只因“受到的教育如此,让我想帮助别人”。偶有抱怨,却是对母校最大的期许;回望过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而幸福。
未语先笑、一语三笑,这是邓炜婷示人的一贯形象,谦和而爽朗。每一次被击倒后又站起,每一次低沉后又释怀,邓炜婷学姐正是带着这样一份乐观与踏实,一步步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行走,并充满期待地迎接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