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4--0801/(G)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当前期次:715版面导航:1234
规划 追求 努力
——访物理学院杨娅芳同学
学生记者 朱韵

    采访前一天,杨娅芳刚从美国回来。看上去文静瘦削的她,此时除了郭沫若奖得主的身份之外,也已经获得了MIT、普林斯顿等名校的offer,准备前往MIT的物理相关专业深造。

“功夫在平时”

    谈及获奖原因时,杨娅芳总结道:“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我的学业成绩、英语等等各方面表现好吧。”作为物理学院的年级第一,杨娅芳保持着令人诧异的4.07的GPA,托福考试拿到了112分,GRE的语文部分也得到了96%的分数。

    如此优异的成绩有没有什么秘诀呢?杨娅芳的答案是“规划”。“我很反对临时抱佛脚,”她说:“平时来说课本最重要,我会在学一个科目的时候看好几本经典教材,相互比较。而且在大学里不能只背公式、只做题,最重要的还是把原理弄透。平时的学习不能太过于功利,而是跟上老师的节奏。我会尽量把公式都自己推一遍,这样用习题辅助,不放过任何问题,考试之前把经典题目看一遍,再从头到尾看看课本,做题的时候思路和推导都会有了。”

    在自己的“学习经”中,杨娅芳更注重的是课本,在课本上花的时间也更长,因为课本很“精要”。平时在规划之下学习,考前过一遍物理的千题解也就仅仅需要一天时间。

    英语的学习同样在严格的规划之下。“我每天都会给自己细化任务量,但是不熬夜,高效率地把它完成。”“必然痛苦”的背单词过程就是这样做的。“我初中就已经背了四级单词,高中五点半起床背六级,大一背托福,大三准备GRE,没人强迫,但我觉得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她说,在日常生活中英语也变成了一种习惯。比如,在MP3里放一点英语、平时多读读英语杂志,语感慢慢地培养出来。即使在考试周也不会放弃这些习惯,复习的时候当作换换脑子。现在,杨娅芳对自己的英语已经很自信了。“别人都说我底子好,但我花的功夫也是一般人没有的。”

 “要有自我追求”

     在科研方面,杨娅芳也有自己的见解。“由于把时间精力主要放在了学业上,我发的paper不多。每周我会规划一定的时间去做实验,在开组会时了解一下其他人的课题与项目,知道各方面的动态,然后自己再做一些尝试性的实验。相比起那些花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的人,我这种不在实验室‘泡着’的方式是另外一种模式,虽然没有太多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对各种方向都有所了解,也清楚自己实验的仪器、方法,所以跟那边的教授交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障碍。”

     “我觉得在科大确实能静下心来学习,每天认认真真的,活得比较纯粹。这里适合静心搞学习,适合那些有自觉性、自我追求、能自我鞭策的人。因为在大学没有人管你了,所以自我追求其实无论在哪里都是有普适性的。”她总结道。

    说到科研,杨娅芳透露,其实高中时自己并没有确定会学物理。无心插柳地来到科大以后,很快被科大的气氛所感染。“大一时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觉得都很有志向,但是到后来还是一点点妥协了。我一直没有想过这么多,没有在刚入学的时候,就想‘我会进MIT’,而是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好,把每门课都考好。这是我的追求。”

    将来的路怎么走,她同样没有给自己定死。“进入MIT以后应该说是更靠近科研了吧。我现在对物理是有兴趣的,在觉得学不下去之前,我可以一直做下去。”

“辩论带来了朋友”

    除了各种耀眼的奖项之外,杨娅芳还有优秀辩手的称号,是院辩论队的骨干之一。而辩论这项活动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很多,处理信息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父亲也鼓励我多和别人交往,加上我口才还算不错,所以就进入了辩论队。口才训练好以后,即席演讲、台风、谈吐、面试技巧都会得到提高。”拜辩论所赐,杨娅芳认为自己培养出了强大的信息总结归类能力,也了解了怎样的话能够说服人。“我担任的是一辩,主要任务是确立中心论点,所以要把大家讨论的东西总结、归类和条理化。”

    辩论带给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朋友”,她笑着说:“科大的男女比例算是特色之一,往往女生之间又是扎堆玩的,男女生之间不很熟,这是一大弊病。但是在辩论队里不同,大家都在里面打趣、刷嘴皮子,气氛很好。因为长期的相处,你都知道了别人想问题的方法、说话的方式,所以大家相互之间非常熟,我也结识了一大群朋友。”

     “平时辩论队经常吃吃喝喝,很好玩。”回忆起这些“酒肉朋友”,杨娅芳还说起了一些趣事。“他们甚至还自己买了烤架,聚会的时候热闹得很,生活得有滋有味。还有一次,在辩论赛的前夜为了鼓舞士气,我们一队人晚上围着孺子牛的雕像准备唱歌,因为队里有个人反流行音乐,结果我们就唱了欢乐颂。”现在想来,社团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我希望大家都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虽然会有一些诱惑或挫折,但是要学会舍弃它们,过有意义的生活。”杨娅芳说。而她的大学四年生活,就是这两句话的生动写照。

    再见了,我的科大。

关闭

按期次查询:

按日期查询: